国产激情电影综合在线看,日本免费人成视频播放试看,中文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季 ,国产午夜精品无码理论片

十八洞村的今天
2018-11-12 16:29:00  來源:人民日報  
1

鄉(xiāng)村干部報網(wǎng)
微信公眾號

鄉(xiāng)村干部報網(wǎng)
官方微博

  “山青青,路寬敞,十八洞的今天變了樣,唉嗨嗨……”

  嘹亮山歌撥開薄霧,灶房炊煙升起,十八洞村的一天,在忙碌中推開日子的窗戶。

  年輕的導游施芳麗身著苗族服飾,滿臉帶笑。活潑開朗的她,給我們介紹著村子的情況。她對家鄉(xiāng)這幾年發(fā)生的變化充滿自豪,幸福感溢于言表。

  在村口,村民們身著盛裝,拉著“十八洞歡迎您”的橫幅,端著米酒,迎接賓客。要進村,得喝攔門酒。苗歌不停,酒不停。當然,能跟阿妹對上兩首歌,定會掌聲四起。

  進了村子,青石板鋪路,踩踏有聲,青草點綴。黃泥竹篾的苗族房屋,依山就勢,立在半面坡上。村內干凈整潔。有人在商店忙著給游客介紹土特產(chǎn),有人趕著騾子運送建筑材料,有人正在為苗家樂準備一天的食材。一切素凈清心,一切恬淡自然??萏倮蠘?,在房前屋后生長著新芽。鳥鳴婉轉,如珠玉般濺落在瓦片上。遠眺,群山碧綠,云霧像面紗,繚繞在山腰。

  在十八洞村,真的看見了綠水青山,看見了樸素的笑,也看見了苗寨人紅紅火火的日子,猶如屋檐下掛著的辣椒,把內心的幸福和陽光一起調和成生活的味道。

  曾經(jīng)的十八洞村,因交通閉塞與世隔絕、自然稟賦先天不足、村民觀念陳舊落后,成為極度貧困的村莊。

  “山溝兩岔窮疙瘩,每天紅薯苞谷粑。要想吃頓大米飯,除非生病有娃娃?!?/p>

  這首苗歌是早些年十八洞村人生活的真實寫照。貧窮如同一頂摘不掉的帽子,緊緊扣在村子的頭上。守著大自然饋贈的秀美山水,守著幾畝薄田,日子過得不盡如人意。

  2013年11月3日,用施芳麗的話說,做夢也沒想到的一天,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十八洞村。對十八洞村人來說,這一天,是會被歷史銘記的一天。總書記走進苗寨,與苗族同胞促膝談心,提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十六字方針。

  幾年時間里,花垣縣對十八洞村的扶貧工作緊扣“精準”二字,下足繡花功夫。精準識別貧困對象,精準發(fā)展支柱產(chǎn)業(yè),找準村里所具備的勞務經(jīng)濟、特色種植、特色養(yǎng)殖、苗繡、旅游服務五個優(yōu)勢。同時,精準改善基礎設施,先后實施農(nóng)村“五改”(改廁、改水、改圈、改廚、改路)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此外,精準建設民生事業(yè),精準創(chuàng)新扶貧機制,發(fā)展獼猴桃產(chǎn)業(yè),是村里創(chuàng)新扶貧模式的生動實踐。

  前兩年,聽說村里要發(fā)展特色產(chǎn)業(yè),在浙江打工多年的施芳麗夫婦回來了。借助優(yōu)惠政策,小兩口辦起了原生態(tài)蜜蜂養(yǎng)殖。2017年初,村里招講解員,施芳麗積極報名。她的身份從一個“打工妹”變成“養(yǎng)蜂人”,最后成了講解員。每一天,她都用自己的笑容迎接著八方賓客,自豪地介紹著家鄉(xiāng)的巨變。

  除了好起來的基礎設施,興起來的特色產(chǎn)業(yè),更令人欣喜的是,精準扶貧激發(fā)出了十八洞村人走出貧困的志向和動力。心不貧,志更堅。

  當我們坐在平整干凈的院落,面對青山幽澗,聽跟我同歲的龍先蘭講起他的故事時,他的羞澀和淳樸,像竹籬笆上的瓜花一樣。

  龍先蘭原生活窮困,老人留下的破木房搖搖欲墜,連灶都是用幾塊土磚隨意堆起來的。天長日久,染上酗酒的惡習,走到哪,喝到哪,醉到哪。

  2014年初,扶貧工作隊隊長將他作為聯(lián)系戶,反復鼓勵引導,并進行資助。他試養(yǎng)了四箱蜜蜂,當年收入五千多元。2015年,到周邊村寨及縣內外的一些養(yǎng)蜂基地取經(jīng)后,他貸款三萬元修蜂箱、引進蜂種、擴建蜂場,成了遠近聞名的養(yǎng)蜂能手。2016年,龍先蘭養(yǎng)殖的蜂群發(fā)展到了五十多箱,產(chǎn)出生態(tài)蜂蜜三百多公斤,僅此一項就收入六萬元。

  村里舉辦相親會,已成為公益活動熱心人的龍先蘭,與鄰村姑娘吳滿金牽手成功。而當時他給妻子吳滿金表演的才藝是俯臥撐。在吳滿金眼里,這幾十個俯臥撐,是一個小伙子的憨厚和樸實,是一股對生活的韌勁兒。

  在吳滿金的補充下,龍先蘭靦腆地講完自己的故事。此刻,你無論如何也想不到一個四五年前的“酒鬼”,竟然“脫胎換骨”,變成一個敢干、肯干、會干的“致富模范”。而這一切,都是精準扶貧的功勞。

  幾年來,在十八洞村,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焐熱了全村人的心?!暗瓤恳钡娜松倭?,“主動干”的人多了。像龍先蘭一樣,大家從過去“要我干”,變?yōu)椤拔乙伞薄,F(xiàn)在,村里的特色種植、養(yǎng)殖初具規(guī)模,鄉(xiāng)村旅游熱火朝天,電商扶貧成效初顯。

  在精準扶貧政策的帶動下,村里實現(xiàn)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且“造血”功能日益強勁。2017年,村里人均純收入達到一萬余元,順利摘掉祖祖輩輩頭上戴著的窮帽子。

  午飯是在村里的苗家樂吃的。柴火燉的鴨肉、小炒熏肉、南瓜湯、炒青菜、燴豆腐,就著清香的米飯,還有下飯的辣子醬,竟然那么好吃。甚至連平日吃慣的土豆絲,也是那么合胃。我們圍桌而坐,連連稱贊,好吃好吃。一桌飯菜,吃得干干凈凈。灶膛里的余火,溫暖了屋子,飯香和著人們的歡聲笑語飄向窗外。

  屋外,籬笆架上的葫蘆仿佛在蕩著秋千,一株倚石而眺的櫻桃樹正舒展著枝葉,一條條石板路在行人的腳步聲中伸向未來。

  老人們在村口擺起小攤,向來自各地的游客推銷自家產(chǎn)的獼猴桃、花生、臘肉等,游客時而駐足品嘗,時而與老人們攀談。

  我常想,中國的發(fā)展離不開鄉(xiāng)村的繁榮。而新時代的鄉(xiāng)村該是怎樣的模樣,我想,十八洞村給出了響亮的答案。

責編:車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