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級班子是黨在農村的執(zhí)政基礎,是又好又快發(fā)展農村經濟社會各項事業(yè)的領導者、組織者和管理者。調查結果表明,成縣村級班子建設總的形勢是好的,呈現(xiàn)出積極、健康的發(fā)展態(tài)勢,為促進全縣災后重建和農村經濟社會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組織基礎。同時,也發(fā)現(xiàn)當前村級班子中還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影響著黨和政府在群眾中的形象和威信,也制約和影響著農村的科學發(fā)展和穩(wěn)定大局。
一、成縣村級班子建設的基本情況
近年來,成縣通過大力實施“核心工程”,按照選準人、選好人、選能人的標準,不斷開闊視野,拓寬渠道,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逐步建立起了公平、平等、競爭、擇優(yōu)的村干部選任、培訓和管理機制,村干部隊伍素質得到了普遍提高。全縣在加強村級班子建設方面取得了較大成績。主要體現(xiàn)在:
?。ㄒ唬┘訌娬D,村級班子結構得到進一步優(yōu)化。積極推行“兩推一選”和“公推直選”,按照“雙強”標準不斷強化村級班子建設,特別是選好村黨支部書記。2007年在全縣農村扎實開展了村級班子集中整頓和村“兩委”換屆工作,重點對年齡在55歲以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觀念老化、素質不高等方面不能勝任本職工作的村干部進行了調整。調整后,呈現(xiàn)出“三增兩減一降”:當選的736名村干部中,35歲以下的年輕干部比上屆增加32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上屆增長25.4%,婦女干部比上屆增長200%,村干部總數(shù)比上屆減少68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上屆減少101人;“兩委”班子成員平均年齡比上屆下降3.6歲。村級班子結構明顯改善,一大批懂經營、會管理、群眾擁護的農村致富能手脫穎而出,成為農村的帶頭人,綜合素質比上屆有明顯提高。村級組織進一步健全,班子結構更趨合理,原來好的班子得到了鞏固,一般的得到了提高,軟弱渙散的得到了整頓和加強。
?。ǘ﹦?chuàng)新載體,村級班子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明顯增強。按照“五個好”的要求,近年來,在全縣農村大力實施“雙培雙帶”工程,開展“雙聯(lián)雙促”活動,村級班子建設得到了加強。特別是2008年以來在全縣積極推行了以“農村無職務黨員設崗定責,黨組織黨員承諾制”為主要內容的“雙推”工作,按照申報選崗,簽名“提”諾;擇優(yōu)定崗,科學“審”諾;亮崗亮諾,督崗“踐”諾;嚴格評崗,民主“評”諾的工作標準,建立了農村無職黨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自我監(jiān)督的有效機制,拉近了干部、群眾的感情距離,改善了干群關系,增強了實踐科學發(fā)展觀的內在動力。大部分村干部能兢兢業(yè)業(yè)、實實在在地為群眾謀利益,村級班子在群眾中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戰(zhàn)斗力明顯增強?!??12”地震中,店村鎮(zhèn)新村受損嚴重,被列為災后整村重建村,災后恢復重建成為當前群眾最為關心的話題,也是難題,村黨支部帶頭承諾為民辦事13項,支部成員主動承包困難戶重建任務,樹立了黨員的威信,增進了班子凝聚力和號召力。
?。ㄈ┘訌娕嘤?,村干部隊伍綜合素質有所提高。近年來,在縣委的重視下,按照新一輪干部大培訓工作要求,依托市農村干部專修學校和縣鄉(xiāng)黨校,采取“走出去換腦子、請進來教方子、學科技強素質”的辦法,努力提高農村黨員干部的政治理論素質、科技文化素質和致富能力。全縣村級干部先后參加由市縣舉辦的各類培訓班,2007年以來,全縣參加市級培訓56人,縣級培訓66期7600余人(次),鄉(xiāng)鎮(zhèn)及職能部門舉辦各級各類培訓班134期,共培訓村社干部和產業(yè)帶頭人12600余人(次)。62名優(yōu)秀年輕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陸續(xù)獲得了大專學歷,村級干部的整體綜合素質得到了普遍提高。
?。ㄋ模┙∪贫龋寮壝裰鞴芾硭讲粩嗵岣?。村務公開、民主管理是推動農村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措施。全縣245個村在全面實行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的基礎上,健全完善了決策議事、民主選舉、組織生活、學習培訓、民主評議黨員、財務管理、村務公開等制度,大多數(shù)村兩委班子建立健全了各項工作制度,基本做到了按章理事,規(guī)范運行。建立健全了民主議事小組、民主理財小組、民主監(jiān)督小組,加強了對村級“兩委”班子的監(jiān)督。紅川鎮(zhèn)韓莊村建立了村民代表議事制度,從群眾中推選出11名代表參加村務議事,不僅密切了干群關系,而且推動了全村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村級班子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調查也表明,隨著改革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農村的社會關系和利益格局發(fā)生了深刻變化,村級班子建設中出現(xiàn)和存在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影響了村級組織作用的發(fā)揮,與科學發(fā)展觀不相適應。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綜合素質不高,工作能力不強。通過調查,成縣村干部隊伍存在著文化程度偏低、致富能力和帶富能力偏低、年齡偏高的問題。全縣736名村干部中56歲以上的有52名,占7%;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384人,占52%;致富帶頭人有189人,僅占26%;有的鄉(xiāng)鎮(zhèn)56歲以上村干部的比例高達20%以上。部分村干部思想觀念陳舊,工作方法簡單,缺乏依法行政、按章理事的自覺性。一些村級班子缺乏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在帶領群眾調整產業(yè)結構、發(fā)展農村經濟、增強收入方面辦法不多、能力不強。發(fā)展經濟的思路不清、路子不明。有的村干部滿足現(xiàn)狀,進取心不強,發(fā)展經濟、促民增收的思路不清,點子不多,往往是守攤子,混日子,農村面貌得不到有效改善。二是工作積極性較差,隊伍難穩(wěn)定。農村工作環(huán)境艱苦,任務繁重,村干部報酬低、待遇難落實,不少村干部不安心本職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較差,有的甚至干脆“撂擔子”。三是法紀意識不濃,民主觀念較差。當前,農民群眾在物質生活得到改善的同時,其精神面貌也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群眾處于“農忙在家種田地,農閑外出做生意,有吃有穿不求你,事不關己不理你,有了事情要找你,辦得不好不依你,損害利益要告你”的狀態(tài)。個別村干部,習慣于傳統(tǒng)的“行政命令”的工作方式。同時,在個人利益方面,斤斤計較,耐不住清貧,自律意識差,與民爭利,造成干群關系緊張,群眾上訪不斷。2009年,城關鎮(zhèn)和宋坪鄉(xiāng)就有兩名村干部在災后重建資金管理上受到了處理。四是工作合力不夠,后備隊伍缺乏。在實際工作中,有的支書與村主任各唱各的調,各吹各的號,班子不協(xié)調,思想不統(tǒng)一,無法發(fā)揮出村級班子應有的工作合力。部分鄉(xiāng)鎮(zhèn)對村級班子建設重視不夠,對村干部后備人選的培養(yǎng)選拔缺乏有效措施,真正有文化、有素質、有培養(yǎng)前途的人才很難選拔,后備干部隊伍出現(xiàn)青黃不接、后繼無人的局面,有的村甚至找不到合適人選出來擔任村干部。也有個別村干部視個人和家族利益高于一切,不肯輕易讓賢,也不同程度地影響了新鮮血液注入村級班子。
?。ǘ┰蚍治?。通過調查研究和深入思考,村級班子中存在上述問題的的原因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因素。
1.選人用人的局限性和教育形式的單一性,是村級班子整體素質薄弱的重要因素。全縣有農村黨員8100多人。按照年齡層次劃分:45歲以上的有4900多人,占總數(shù)的61%,35歲以下的1400多人,不到總數(shù)的18%;按文化程度劃分:初中以下文化的5400多人,占總數(shù)的67%。顯然,農村黨員隊伍存在:年齡落差大,“老中青”比例失調,文化素質偏低的問題。因此,在選擇配備村級班子的過程中,尤其是確定村黨支部書記人選時,回旋余地較小,難免出現(xiàn)“小范圍選人”或“選小范圍的人”的局限性,只能是矮子里面拔將軍,降格以求,從而使村級班子成員的素質難于有突破性的提高。同時,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各級黨組織對于村級班子的教育管理也是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有時只重視“中心任務”的完成,忽視了法律法紀、科技知識教育?!叭龝徽n”制度堅持的不太好,存在“以會議代替培訓,以報告代替黨課”的現(xiàn)象。對于黨的基本知識,農村法律法規(guī)缺少系統(tǒng)全面的學習,有些重要的主題教育活動,有時流于形式,沒有收到應有的效果。
2.村干部崗位吸引力下降,是村干部工作積極性差、隊伍難穩(wěn)定的主要原因。目前,全縣村干部報酬主要依靠財政轉移支付,村干部每人每年報酬約為1800元左右,社干部人均500元左右。農村干部待遇偏低,難以養(yǎng)家糊口,不能全身心地投入農村的工作,特別是在農忙時節(jié)和2008年以來的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中,村干部的工作壓力大,這種矛盾就更加突出。另外,與他們同齡的群眾有的已依靠外出打工致富,有的依靠打工取得資金并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造成他們心理的不平衡,使他們對工作失去了信心。另一方面,村干部的“官位”不大,工作量卻不輕。中央的各項方針政策要在農村得到全面貫徹落實,需要做大量深入細致的工作,由于廣大農民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參差不齊,在具體工作中村干部難免會吃虧受氣,所以造成了“能人不愿當干部,當干部的沒能人”的現(xiàn)象,即使有些人勉為其難當了村干部也不安心。據(jù)調查了解,因工作壓力大或報酬低,而辭職不干或外出打工經商的村干部數(shù)量呈逐年上升趨勢。
3.民主與法律意識的差異性,是村級班子難于“選優(yōu)配強”的關鍵所在。推行村委會直選,實行村民自治,是我國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客觀要求。但在現(xiàn)實農村中,農民群眾的思想、文化、政治素質程度不一,價值取舍觀念不同,對問題的認識水平不等,也就造成了民主與法律觀念上的“盲區(qū)”或偏差。往往只注重依法辦事,尊重群眾的民主意愿。至于選舉出什么樣的人,則關心甚少,也把握不了。由此,有的地方“能干的人選不上來,不能干的跳了出來”。一些年紀輕、文化程度高、政治素質優(yōu)、組織信任的人被一紙選票拒之門外,使村級班子無法實現(xiàn)新老交替,注入新的活力。
4.農村現(xiàn)實問題的客觀性,是村級班子消極被動的思想根源。村級班子的現(xiàn)狀,除與他們自身的政治思想文化素質、工作能力水平以及對待事物的眼光與膽識等有直接關系外,農村的現(xiàn)實問題,對于他們的思想和行為也起到了一定的消極影響和制約作用。一是集體經濟的困惑。目前全縣245個村有1萬元以上積累的只有148個,就是有積累,也多為固定資產。絕大多數(shù)村,其集體經濟都比較薄弱,甚至有負債現(xiàn)象,村里沒有經濟來源,向群眾索取的多,給予的少。就是想為群眾辦幾件很小的實事,因沒有資金,而只能是空想。有的地方自然資源本來就十分貧乏,興辦企業(yè)、發(fā)展生產又受諸多不利條件的制約,即使是有的地方在自然資源與條件等方面具有一定優(yōu)勢,也由于集體負債多,農民群眾不理解,風險大,難于承擔責任,因而,班子的號召力和戰(zhàn)斗力不強。二是實際工作的艱難。上面一方面要求“任務壓到底,板子打到底”,另一方面又要求守土有責,誰出問題誰負責;一方面提倡尊重農民意愿和自主經營權,一方面又下達指令性計劃,規(guī)定種什么,不能種什么等。致使村干部在具體工作有時比較被動。三是比較利益的下降。村級班子成員一旦當上村干部,就與許多“財路”無緣,甚至責任田也很少問津。無論是農忙還是農閑,都必須圍著工作轉,村干部的家屬還要承擔上面來客的接待任務。報酬相當?shù)?,有的為了工作還把個人的積蓄墊付到村里。而一般群眾“農忙種田,農閑經商”,一年隨隨便便要搞幾千、萬把元的收入。因此,不少村干部覺得既少掙了錢,又慪足了氣,致使班子缺乏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