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浙江省縉云縣2020年項目推進點評會上,有兩家單位的負責人頗為尷尬。他們在縣領(lǐng)導手中接過“蝸牛獎”,他們沒有得到獲獎者應有的掌聲,因為這個獎并不是用于嘉獎工作出色者,而是用來警示和鞭策存在懶政怠政的單位。
其實,全國不只縉云縣一個地方頒發(fā)過“蝸牛獎”。2018年4月,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qū)工商局等3家單位,曾獲得周村區(qū)首批“蝸牛獎”,一度引起了輿論關(guān)注與熱議。而且,這已經(jīng)是縉云縣第四次頒發(fā)“蝸牛獎”了,獲獎的單位,不僅得不到任何嘉獎,反而要在兄弟單位與民眾面前“紅臉出汗”,相關(guān)負責人還要被扣除綜合考核分和月考核獎金。顯然,任何人都不想要這樣的“獎項”。
給后進者頒發(fā)“蝸牛獎”,既起到了監(jiān)督與批評的作用,又不失幽默感,這類似于影視圈里的“金酸梅獎”,獲獎者也能“出名”,只是這個名氣并不光彩。而要擺脫這種負面形象,相關(guān)單位及其工作人員,需要更加努力與用心地工作,真正擺脫懶政怠政的問題。
從授獎過程上看,“蝸牛獎”還是比較公開公正的,并十分尊重真實的民意。2019年10月,縉云縣就公布了《關(guān)于公開征集作風建設“蝸牛獎”問題線索的公告》,設置了縉云縣作風建設“蝸牛獎”認定小組辦公室,專門來應對此事,并確定了7種“獲獎”的指標。這包括對縣委、縣政府重要決策部署推進不力,未如期實施或完成相關(guān)工作的情況,也包括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未及時處置,造成不良影響的情況。總之,只要是違背民眾切身利益的行為,沒能履行好政府職能的做法,都有可能成為“獲獎”的理由。
在過去很長時間內(nèi),一些公職人員存在較嚴重的懶政怠政問題。他們寧可讓群眾“多跑腿”,也不想讓自己多受累,這顯然與為人民服務的工作宗旨相違背。還有一些單位的負責人,對一些關(guān)切民生的工作任務不夠積極主動,尤其是看到復雜問題時,心存畏難情緒或偷懶心理。這些行為的結(jié)果,往往就是政府不同部門之間的人相互推諉責任,無法真正為民眾排憂解難。
改善工作作風,提高基層政府行政效率,優(yōu)化公共服務體驗,是“蝸牛獎”的鞭策意義所在。讓個別單位在民眾面前“紅臉出汗”,不只是為了監(jiān)督與鞭策個別單位,更是為了讓其他單位引以為戒。
正所謂“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次獲得“蝸牛獎”的單位,只要努力改進作風,下次就有可能評優(yōu)評先,而那些缺乏自我鞭策意識與自我改革精神的單位,也有可能成為下次評選的“獲獎者”。讓整個干部隊伍中出現(xiàn)踏實工作、力爭上游與攻堅克難的良好氣氛,才是“蝸牛獎”更深遠的作用。
基層政府治理是一門大學問,如何用最合理高效的方式改進工作作風,每個干部都應審慎思考這個問題。近年來,全國多地都在用各種辦法優(yōu)化干部的工作作風,比如,浙江省發(fā)文鼓勵“獅子型干部”,山東省要求重用“李云龍式的干部”。各地的做法雖然不盡相同,但其根本目的都是一樣的。當前,不少政府工作需要面對民眾的各種利益訴求,建設服務型政府,并提高政府的現(xiàn)代化治理能力,需要一批肯干能干的干部,既符合廣大民眾的強烈愿望,也是政府工作實現(xiàn)優(yōu)化轉(zhuǎn)型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