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拍結束后買家將牛裝車準備拉走。本報記者 胡海林 攝
“十萬一,第三次,成交!”
9月3日上午,大石橋市黃土嶺鎮(zhèn)湯而溝村村部,隨著“拍賣師”賈立峰喊價落槌,會場響起熱烈的掌聲,連窗外看熱鬧的村民也跟著叫好。
最終,“2號”從6名競拍人中高價競標,當場從包里掏出一摞錢交給村會計,買賣成交。
“我不只帶了錢,還帶了車,一會兒就把牛拉走?!?號競拍人笑著說。臨出會場,他又回頭說:“以后你們村賣牛我還來?!?/p>
2號競拍人來自本市官屯鎮(zhèn),是一名養(yǎng)牛專業(yè)戶。得知湯而溝村“打包”拍賣7頭牛,他前來“踩點”:3大4小,樣兒俊俏,實在稀罕。
眼看著牛被外村人買走,參拍的本村村民張彩云略顯失落:“我舉到九萬六,這是我和愛人頭晚商量過的最高價,不敢追啊!”
“七頭牛賣了十萬一,溢價一萬一。”會場的一角,村委會主任楊延林迫不及待地向鎮(zhèn)長于鯤鵬電話匯報,聲音有些激動。轉過身來,他朝大伙解釋:“這可是我們村扶貧牛第一筆‘回頭錢’,開了個好頭。”
為啥要搞拍賣會?
楊延林認為是“形勢所迫”:村集體牛場有育肥牛和牛犢要出欄,陸續(xù)有村民來詢價,出價8萬元至9.5萬元不等,賣誰都可能被說道,干脆公開競標。
8月下旬,村里先后召開“兩委”班子會、村民代表大會。大家一致同意賣牛,并商定7頭牛底價為9萬元。
拍賣公告一經(jīng)張榜,迅速成為村民議論的熱點。
“牛哪有這種賣法?都是賣方出價,買方往低里還,哪能越賣越漲”,一些村民的非議,沒有動搖村委會的決心,“拍賣最為公正公平,也能讓村集體利益最大化”。
湯而溝村是黃土嶺鎮(zhèn)7個貧困村之一,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說,外出務工是村民主要出路,沒有產(chǎn)業(yè)支撐,“窮帽子”難摘。
去年9月,鎮(zhèn)里整合扶貧資金和壯大村集體經(jīng)濟資金,給湯而溝村建起扶貧牛場,成立養(yǎng)牛服務社,幫助村里脫貧。
“牛場至今已下了16個犢,去年底給97戶貧困戶分紅5.2萬元。現(xiàn)在到春節(jié)還能下15個犢,脫貧,穩(wěn)了!”說話間,楊延林的表情也顯得“牛氣”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