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著冬日暖陽,記者沿一條林蔭路而下,路兩旁茂密的刺桐樹一眼望不到邊:足足有3000多棵,延伸了3公里多,紅艷艷的刺桐花悄悄躍上枝頭。
這里是剛剛獲得“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zhèn)”表彰的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山霞鎮(zhèn)。種這些樹的,是山腰村一位老黨員——楊友誠。
1991年,楊友誠退休后,回到了闊別40年的家鄉(xiāng)山腰村。本可以過上退休生活的他,卻想著要用自學的農業(yè)技術,為村里筑起一道防風“綠墻”。29年過去,在老楊和村民們的努力下,幾千棵30厘米高的刺桐樹苗長成讓村民乘涼的大樹,成為山腰村主干道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在山霞鎮(zhèn),像老楊種樹一樣,“黨員引領、群眾參與”已成風尚。
“安康幸福人人愛……”文明宣傳以閩南語歌謠的形式,通過喇叭廣播,傳向街頭巷尾,深入田間地頭。
在山霞村,2017年由8位女黨員發(fā)起成立的調解室,眼下已成為化解鄰里糾紛、促進村莊和諧的重要載體。“平時村民如果有什么難以解決的糾紛矛盾,都會向我們反映?!闭{解室主任陳麗瓊說,調解室設立的初衷是充分發(fā)揮黨員的作用,扎根基層、貼近群眾,調解各類糾紛。如今調解室已成功調解糾紛數十例。
除了山霞村,山霞鎮(zhèn)東坑村、大淡村等多個村莊也陸續(xù)建立了調解室,參與人也由最初的女黨員拓展為“老干部、老黨員、老教師、老軍人、老協會代表”的“五老”,調解方式也由“事后調解”完善為“事前干預”。公益漫畫宣傳欄、腰鼓民謠、運動解壓柔力球等項目,潤物無聲地發(fā)揮著作用。近百位調解人活躍在山霞鎮(zhèn)的田間地頭。
近年來,山霞鎮(zhèn)以營造崇尚文明、勤儉節(jié)約的良好風尚為出發(fā)點,改建孝文化基地、民俗館等,建立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村民議事會和禁毒禁賭會,將移風易俗納入村規(guī)民約。同時,鼓勵和引導當地致富帶頭人、企業(yè)家等積極捐建鄉(xiāng)村少年宮、教學樓,設立“獎教獎學基金”等。崇尚文明、勤儉節(jié)約的新風尚正在形成。
水車、石磨、婚轎……山霞鎮(zhèn)山霞村文化公園旁,坐落著一家充滿當地特色的農家民俗館。80歲的陳木春自2014年起,自費整修自家祖厝,從惠安各地搜集了近千件反映閩南民風民俗的老物件,建成農家民俗館免費對外開放。如今,民俗館吸引了眾多省內外游客前來參觀。
在陳木春的帶動下,村民們將空置的古厝改造修繕成書畫室、閱讀室等群眾休閑文化場所。以往使用率較低的祖祠也變?yōu)檗r村調解室、文化講堂等,成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新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