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篇《我是范雨素》的文章刷爆朋友圈,連人民日報都長篇幅地做出點評,贊揚范雨素是以文學(xué)為武器對抗存在的荒蕪。對于范雨素的“一文一夜成名”,社會上各類人群發(fā)聲,有人說是因為她真實詼諧的文字,有人說是因為她面對命運磨礪表現(xiàn)出的從容和“不太把苦難當回事”,還有人說是自媒體時代帶給她的“幸運”……于我而言,最打動我的莫過于她的一句“活著就要做點和吃飯無關(guān)的事,滿足一下自己的精神欲望”,恰應(yīng)了蘇格拉底那句“未經(jīng)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讀的書,命運把我裝訂得極為拙劣”。一個命運如此顛沛波折的育嬰嫂寫出的文字何以引得整個社會如此關(guān)注?這不是什么橫空出世的幸運,而是因為她時刻在準備著。6歲讀小說,12歲敢闖天涯,不受制于平庸生活,用文學(xué)充實自我、對抗生命荒蕪的范雨素,她的文字不是記錄個人生活的流水賬,而是蘊藏著力量和美德,浸潤著文學(xué)素養(yǎng)和生命氣息的真實體驗。她波折拙劣的人生際遇一如余華的《活著》,而詼諧幽默的筆觸又似莫言。不加矯飾,不見浮夸,就像有人說的,“那些年讀過的書以一種不起眼的方式在范雨素身上留下印記。”言與不言之中,氣質(zhì)盡顯,真所謂一個人最好的擁有莫過于靜水流深了。
范雨素在文章里提到,“看這些小說,我感到一餐啃兩個紅薯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呀。不用偷,不用搶,也沒有人打我,還有兩個紅薯吃,還能看閑書。少年的我,據(jù)此得出了一個道理:一個人如果感受不到生活的滿足和幸福,那就是小說看得太少了?!弊x到這段話,你或許也會像我一樣嘴角或內(nèi)心一笑,但細細品味,一個12歲的農(nóng)村女娃竟有這種感悟,用這般的詼諧幽默說出自己對生活的滿足,足見文學(xué)滋養(yǎng)于她的生命和生活有著怎樣的意義。她的堅韌與開闊、她的謙卑與善良,這一切都得益于她“活著就要做點和吃飯無關(guān)的事,滿足一下自己的精神欲望?!?/p>
我們大都是紅塵里的普通人,過著平凡的生活。穆旦在一首詩里說:“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不過完成了普通的生活?!笨此破鄾雠c無奈,其實又何嘗不是一種坦率與豁達。你所追求的“不普通”是什么?是大富大貴?是功成名就?還是“眾星拱月”?坦白點,其實無非是名與利。然而,蕓蕓眾生,倘若不受制于名與利,能對普通生活也付出全部努力,即便被命運磨礪也能感受到生活的滿足與幸福之處,于個體生命而言,已是不普通。這付出全部努力的普通生活不只是吃飯睡覺曬太陽,不只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即使是普通的生活也需要你有弦做撐、有夢為馬,需要你滋養(yǎng)靈魂、自由伸展。
這世間沒有什么理所當然,沒有什么橫空出世的幸運,所謂的幸運都是在時刻準備與點滴積累中。
活著,就做點和吃飯無關(guān)的事吧!